24小时咨询热线
0717-6443199
  当前位置: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 >

古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真的没有眼镜吗?

06-20 来源:宜昌华厦眼科医院

  古人读书刻苦,眼睛难道不会近视的吗?在那个没有眼镜没有激光治疗术的漫长岁月里,要怎么熬过被老眼昏花和近视眼折磨的漫长岁月?

  一、蜡烛用不起

  白天读书自然光没什么大问题,眼睛劳损大多发生在夜读的时候。

  蜡烛正式 大约是在唐代,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。

  白蜡熔点82.9℃,质地硬而脆,燃烧时不至于变成液态,这个时期蜡烛才能被做成细长的柱状物使用。白蜡在明代时产量大增,从而取代蜜蜡成为制取蜡烛的主要原料。

  虽然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形态,但是因为生产成本高昂,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蜡烛的。

  北宋时期秉烛每条400文,常料烛每条150文。按照北宋当时的物价来看,10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,也就是现在的12.5斤。一条秉烛可以换500斤粮食。按照一晚平均烧3根来算,秉烛夜读一晚上就要花费1200文,合1500斤粮食。

  普通老百姓哪里有钱买秉烛,他们晚上照明多用灯油,宋代的灯油一般为植物油,这些植物油既用来食用,又可用来点灯照明。”庆元间,油钱每斤不过一百会”,即一斤灯油100文钱。宋代读书人乔行简酷爱读书,常常夜以继日,”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,藏于青布褙袖中归,燃灯读书”,如此可见燃灯一晚耗费灯油大概5文钱,比起蜡烛确实要便宜很多。

  更穷一点的连灯油也烧不起,只能在晚上映着月光读书。

囊萤映雪

  由于光线暗,加上灯油燃烧时冒出的黑烟,为人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、宋代诗人杨万里、黄庭坚、陆游等都是眼疾重症患者

  二、古人 的治近视方法

  《本草纲目·葛蒲》记载:”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,夜间观书,则收烟无害目之患。”菖蒲在古代被誉为”花草四雅”,可不单单是因为观赏价值高,主要是因为它有吸收有害黑烟的功效

  也有人直接从灯油上着手,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,宋代赵浩《养病漫笔》记载:”枸杞子榨油,点灯观书,能益目力。”

 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。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热水,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,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,”沃之而愈”,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,”令昏目复明,遂能读小字。”

  有没有效果不好说。至少从讲卫生这一点上,是不错的。

  剩下的一种方法是吃中药,药补加上食补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多种药物有明目助读的功效,比如芜菁花”主治虚劳眼暗,久服长生,可夜读书”,槐实”令人可夜读书,延年益气力”,苍术”治目盲,燥脾去湿宜用”。

中药的一种——决明子

  各种医学典籍中也记载了不少方剂用于治疗眼疾,比如加了磁石和朱砂的神曲丸;熟地、黄连、决明子、没药、菊花、防风、羌活、肉桂调制而成的地黄丸;巴戟天、肉苁蓉、五味子、构祀子、菊花组成的菊晴丸等等。

  还有一种是火骨针灸法,大小骨针,用前先用火烤,刺入对应穴位, 治疗眼疾。《针灸易学·眼目门》、《针灸问答》都提示,灸大小骨空穴七壮,可以 多种眼疾,如眼睑赤烂、迎风冷泪等等。

  三、真的没有眼镜吗?

  那么,古代真的没有眼镜吗?当然不是

  眼镜出现之前,中国人民已经 了读书必备利器:放大镜。国内现已发掘的 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,该镜直径1.3厘米,嵌水晶直径1.1厘米,边厚0.2厘米,中间厚0.3厘米,可以放大物体5倍。

  而真正意义上的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代宣德年间,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获得了 发展,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促成了眼镜的 。此后,眼镜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,清朝后期真正流行开来。

北宋的单片镶圈装柄放大镜

  清代的眼镜片有水晶、茶晶、墨晶及玻璃之分,镜片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,眼镜架梁有金、银、铜、骨、玳瑁、牛角、黑漆木描金花边及丝绳等等。眼镜盒有圆形、椭圆形、桃心形、长方形等,质地有绿鲨鱼皮套、丝绸、紫檀木等等。

  清代早期眼镜一般都用来进贡,只有皇族成员有资格享用,中期以后我国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,产量有所提升,但还是主要用来进贡,皇帝会把质量一般的作为赏赐赏给有功的大臣,得到赏赐的大臣会把这视为无上荣耀。

返回列表 在线咨询
  • 胡学斌
  • 霍鸣
  • 严宏
  • 许大玲
  • 靳喜珍
  • 柳洋
  • 胡长青
在线咨询

在线咨询

预约挂号

预约挂号

电话咨询

电话咨询
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